跳转至

十日禅修记#

过年前我去厦门天寂寺参加了十日禅修课程,学习据说是印度佛陀所传授的纯正内观方法,颇有收获,在这里记录一下自己的感想。

为什么参加十日禅修?

去之前自己处于情绪和思想不稳定的状态,迫切希望通过禅修来使自己的内心安定并且愈合过去的伤口。其他参加者情况也类似,也有一些参加者是因为先前学过佛法或者是受朋友强烈推荐而来。

十天的经历#

十日禅修其实挺辛苦的,有许多的戒律,前九天不能跟人说话,每天4点起床,一天两顿饭,不能使用任何电子设备,不能与外界联系,生活除了打坐,就只有吃饭睡觉了,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生活也非常朴素。

参加禅修的男女众人大概100多人,男生是58人,20到60岁都有。我应该是其中最小的一个了,与我年纪相仿的还有六到七人。

说实在的,前五天我每天都想着要逃走,在这里每天除了打坐就是打坐,而坐着什么都不想总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我们中途也走了好几个人,我很怀疑这样的课程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好在我去之前没有看过佛法,好奇心又比较强,每天晚上开示中的观点都让我觉得很新奇,与我之前所学的西方哲学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决定多留一天,且听听他明天会讲些什么?但是等到第六天的时候我就想通了,妈蛋已经呆了5天了,这时候逃走岂不是很没有面子。后面也逐渐进入状态,日子不再煎熬,也过得非常快,就像个笑话里头的南极企鹅一样,每天就是吃饭睡觉打打坐,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如今非常庆幸自己坚持下来,就像寓言故事里只有学到最后的小燕子从凤凰那里学到真正的搭窝技巧一样。

内观中心的所有规定都有明确的理由而非强制性的仪式,我几乎就所有的规定都向老师请教了原因,但唯独有一个规定,我不能接受,就是不能读书以及书写。老师说读书会使我们打坐时心生杂念,不能专心,我做了些试验,发现只要不读小说一类让人易于分心的书,大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于是我抽空读完了瓦尔登湖。至于书写,内观强调实践重于思考,在禅修的过程没有做笔记的必要。所以我尽量减少了书写,只是为了避免遗忘一些来之不易的想法。

十日内观对我而言最大的帮助是让我能够静下心来,能够用平等心去客观看待我的感受以及情绪并且获得专注思考的能力。

先说安定内心的收获:参加完课程之后,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能够静下心来,排除杂念,坐上一个小时一动也不动,这使我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能迅速地集中精神。冥想做到这个样子其实是挺困难的,主要困难有两个,一个是心中的杂念,刚开始打坐需要集中精力观察呼吸,但你会发现你会疯狂的走神,心绪无法集中;第二个是腿酸,坐久后非常酸痛,而我们被要求一小时内不能改变姿势。

禅修也进一步强化了我用平等心去客观看待感受和情绪的能力,这也是课程最重要的内容。通过不断地修行来使自己能够真正学到如何不被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所左右,对所有的感受既不拉近也不抗拒,既不心生贪念也不厌恶。这点对于摆脱烦恼获得心中的宁静是至关重要的。

思考变得更加专注其实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在整个禅修过程中我只能在吃饭,或者散步的时候进行思考。这就逼迫着我在没有纸笔书和存在干扰的情况下,集中心绪去一个一个地解决心中的问题,并将我的想法记在脑海中,回宿舍的时候再偷偷地写下来。

与老师的对话#

禅修时我是个问题学生,每天的问答时间我总是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问答有四个,因为原则上不能讨论哲学问题加上提问时间有限,我都是点到即止,没有继续辩驳。

(1)我问:为什么不能杀生?我走到禅堂的路上不小心踩死一只蚂蚁,是不是杀生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为什么不能杀动物,却可以杀植物。再说植物和动物,只是人为的划分。

老师答:要讲究中庸,你吸进一口气也会杀死上万的细菌啊。关于植物的问题,你不要走极端。划分的标准是动物有没有感情。

(2)我问:内观禅修的指导思想是对所有的感受和情绪保持客观和平常心的态度。既不拉近也不抗拒,既不贪念也不厌恶。那这样人不是无欲无求了吗?那我们要追求什么?

老师答:大爱,对众生的大爱。你才刚开始修行,以后你会明白的。

(3)我问:我知道内观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使我们用完全的平等心对待感受,使我们安定并且摆脱了烦恼。但是摆脱烦恼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快乐,因为我们不能对快乐的感受起贪念不是么

老师答: 你会得到一种大快乐,你才刚开始修行,以后你会明白的。

(4)我问:我们对音乐艺术和科学的追求,其实都是一种贪念。对乐感,美,知识的贪念,如果我们真达到涅槃的境界或者真的遵循佛陀的教导,那这些领域不是要陷于停滞了吗?

在我追问之下,老师最终回答: 我暂时无法回答你的问题。

很多禅修的人也在大堂听到我和老师的对话,他们中许多都是较为相信佛法的,但他们的反对理由不能使我满意,考虑在那里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我也就此打住。

事后我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非常值得一读,如下

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就自己粗浅的了解瞎说一下啊。我想你的导师和同学应该也能回答圆满,只是修行的人比较谨慎,不打妄语,多要引经据典,我很多修行的朋友也常常是以沉默应对的。我没有实修,只是对佛教的世界观很感兴趣,权当交流脑洞吧。

第一个吃素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动物和人一样都属于六道之内,就像网游里都是有名有姓的玩家,只是级别不同。而植物是游戏道具,用来续命的。杀生吃肉是结下了与其他玩家之间的因果,结了恶业。吃素的目的一是戒杀,断因果,行善消业;二是因为慈悲心,佛教徒有一个观点,就是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很多玩家玩了N局都没有悟道通关,所以一直在六道内轮回。

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一个笑话:“有一个农夫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当上了皇帝,醒来后很高兴地和老婆说,我当了皇帝一定用黄金做个扁担,老婆却苦恼地说,你当上了皇帝,那我不是得给全国的人做饭?”生而为人,贪嗔痴慢疑是自带属性,很难真正修行到“五蕴皆空”,如有真的“究竟涅槃”了,那就离苦得乐脱离轮回了,就是说已经通关了,不在游戏内了,所以不会再执着于游戏内的欲望和目标。其实所有的宗教都是在说一个类似的世界观,就是人世间是一个修行场所(虚拟游戏),而在人世外还有其他的世界,明理实修悟正道,就能到上一层世界或跳出游戏;浑浑噩噩持续因果恶业,就降级或不停轮回。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意识到,这个世界是“空”的,是虚拟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不再玩游戏,脱离轮回之苦。有点像《黑客帝国》里母体(matrix),如果你吃了红色药丸,就会清醒过来,发现原来的生活全是在虚拟程序里,虽然吃到了美食,但那只是程序告诉你的味道,而锡安城才是真相(《黑客帝国》比较超前的一点是在结尾揭示了其实锡安城也是虚拟的,即《盗梦空间》里的梦境第二层。这是另一个脑洞了,这里就不展开了)。

你第四个问题,关于艺术和文学需不需要发展的问题,文学艺术本身也是“五缊”的展现,是由我们的“眼耳舌鼻身意”感受到的“色声香味触法”,打个比方就是艺术能不断提升游戏场景的美感,或深化游戏里的情绪感悟,实则还是关乎游戏的,而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脱离游戏。所以你的问题基本还是围绕于现世的,这并不是禅修的主要目标。但禅修是不是完全于现世无关呢?当然也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我们的修行场所和体验是虚拟程序写的,但修行过程本身是真的,感悟本身是真的,所以修行对现世来说也是重要的。佛教四真谛中的“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明示了一切业障皆源自于各种情绪带来的执着,放下我执即是消除苦恼的第一步,而包容和慈悲心(就是我们说的共情能力)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的。我自己并不是佛教徒,但我觉得佛教的世界观逻辑性很强,也更接近于现代文明的自由主义观点(个体意志、平等意识——众生皆能成佛),信不信佛教轮回世界观,都可以从中受益。

我瞎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建议读一些比较严谨的内容,例如《正见》,以及南怀瑾的心经和金刚经的解读。

@北辰青年大趴ella

十日禅修的启发#

十日禅修也让我有了许多新的想法

其中一点是: 你要有这样的信念,哪怕你心中只有几毫秒的正念产生,你就能通过训练将其不断地放大,到几秒,几分钟,几小时......直至改变你的人生。

我一直对自己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和缺点存有怀疑,有时候会觉得也许这些局限和缺点我这一辈子也摆脱不了,每次尝试都常常以失败告终。内观说,没关系,打坐时心有杂念那就拉回来,重新专注观察自己的呼吸,再走神再拉回来,再走神再拉回来,但切记不要有一丝一毫对自己的愤怒,责怪自己为何连简单专注观察自己呼吸的事情都做不到,走神了就拉回来,“以平静平稳的心,警觉专注的心重新开始用功,你一定会成功的,你一定会成功的......”这句话在十天内如洗脑般在我耳边重复,一开始觉得极其啰嗦,后来发现这样不耐其烦的重复确实有它的道理,它安定了我,也鼓励了我,简单的道理需要在合适的时候重复上万遍,人们才会彻底了解它的含义。

还有一点是对于极简生活的启发,在内观中心度过的生活简直是极简主义生活的典范,没有手机,没有娱乐,没有闲言碎语,没有美食,甚至没有交际,生活也非常简单,每天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打坐打坐打坐,在这里思想也变得极为纯粹,你就只是修行内观,不需要去思考和处理生活的琐事,但这里人们的生活依旧正常而充实。这样的生活正是我想要的,它使我更加坚决地除去我原本认为不可缺少的人和事。

内观的时候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不要刻意寻求愉快或者特殊的感觉(比如全身心非常舒爽平和清净或是打坐时看到“圣光”),也不要去期望这种感觉,当它来了,你就只是观察,不起贪念,当它走了,就随它而去,不要期望它再次显现,不要有一丝一毫的贪念。这让我意识到我以前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的提法其实是错误的,我常常会问:平和的心境是什么样子的,或者,热爱和激情是什么样子的,接着我会描述出这种感觉的具体样子,然后尝试在生活中感受到它。这是一种徒劳而无益的尝试,你根本不应该在乎感觉,你要提的应该是这样的问题:“如何专注地思考,如果把这一件事情做到最好,还能怎么再改进?”你完全不需要去在乎你的感受也不要去追求特殊的心境,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真的做成的时候,你会听到别人评价你: “你心境很平和呀”或是“感觉你做事充满着激情呢”,这就够了。

尽管禅修前5天我都有逃离的念头,这种修行实在太过枯燥并且一整天的打坐让人觉得自己无所事事, 但这5天里,我却丝毫没有一刻觉得空虚和无聊,这种情况真是十分奇妙,回想起自己以前常常在看电影打游戏的空档中心生空虚无聊和寂寞,我斗胆猜测:也许娱乐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填补无聊和空虚,相反,娱乐正是产生无聊和空虚的罪魁祸首。

关于内观#

在这里我也谈谈我对内观的理解,它的官方解释如下

内观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直接往内观察自身的实相,将内心深处的烦恼习气一层层的剥除,直到达成内在的安详与快乐。不管什么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练习内观,没有任何限制,不会因为种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冲突。内观法门起源于印度2500多年前由释迦摩尼佛,教导他的弟子们,成为佛教的一种修行习禅定的主要方法。

我觉得内观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安定内心,摆脱无尽烦恼。佛陀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人都活在苦之中,他们不断地追逐名利,不断辛劳地工作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安详,而内观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1)我认为内观是一种有效安定内心,去除烦恼的方法。实际上就我所知而言,我觉得内观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禅修方法。它的过程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戒定慧”。戒就是遵守戒律; 定就是内心安定,可以通过打坐(专注观察呼吸)来训练; 慧就是提高对感觉和情绪觉知的敏锐度,通过不断训练用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感觉和情绪来达到平和安详的状态,不再被不断变化和消逝着的情绪和感觉所左右。内观的科学基础我觉得可以用心理学上艾利斯ABC情感模型来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你对生活中所遭遇事情所产生的情感和行为。

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这就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内观强调我们的感觉和情绪都是无常的,不断升起又不断灭去,对于这种感觉和情绪我们会产生习性反应,如贪爱或者厌恶。而我们应该对这些感觉客观地观察,不带喜好偏见地观察。

(2)同时我认为内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哲学。它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成分比如说它宣扬对世人大爱和慈悲观。内观作为一种普遍的方法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派别的人。它强调它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它本质上是反宗教的,它强调理性以及自然规律,但它不试图,也不强求改变人们的宗教信仰。我知道前来修行这个方法的人有不少笃信它的哲学观点(这种观点也可以说是纯正的佛学)但我们必须注意它不是绝对的真理,至少在我看来它的理论仍需不断地完善。佛说,要修得纯净的法,就必须遵守戒律,其中有一条戒律是不杀生。但大多数参与这个课程的人回去还是会吃肉的,并非信徒,他们中多数还是将其当做是一种静心,去除烦恼的工具。我觉得佛学与西方哲学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于佛学强调体验实践胜于思辨。举个例子,参加完课程后内观中心会说回去要每天早晚打坐一小时,周末共修(一起打坐),一年一次禅修课程,而参加完一次哲学课程老师一般会说有几部经典哲学作品你们回去研读一下。在佛陀看来,西方哲学是“私慧”,而佛学是“修慧”,即更注重实践,更高层次的一种智慧。

关于修行,我想说除了内观还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古代欧洲的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生活符合宇宙之道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

斯多葛主义同内观倡导的佛学一样,近些年来也重新兴起,内观有内观十日课程,斯多葛“信徒们”有斯多葛主义周(可见网站:http://modernstoicism.com/),他们有不同的修行方法,总的来说斯多葛更加入世而佛学显得更出世一些。

附录#